23 / 04 / 17

關於日更我想跟你說#2023W16

您好,這是《下班後的創富人生》週報第 4 期(2023W16),在每一個週末,從三個不同的角度,用最貼近當下的思考,為人生增添更多可能,邀請您暫停 5 分鐘,留給閱讀。

這一週,多數的時間,我都留給了我自己,不是變成一顆沙發馬鈴薯,而是重心的轉移。更去看看自己要的是什麼,花更多的時間,為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
四月一號,不知道是底幾次決定要來嘗試日更,但上週日,我也經歷了不知道第幾次的放棄。終於,我找到了最重要的結論,就是我不適合日更。

我想到有很多的原因,其中一個就是我想簡單歸納,身為一個職場工作者,日更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,這樣的困難無法單純靠意志力去克服,更多時候是熱情。

維持熱情有一個很大的重點,就是做的事情能夠有正向回饋。打個比方,如果同現在的油電混合車,在汽油引擎啟動的時候,能夠適度地回充電池。不會持續的只是放電,也會透過充電恢復動力。

對一個職場工作者來說,當我們同時經營 Side Project 時,這樣的正向回饋就非常重要。而我認為文字創作的日更,並沒有辦法為我提供足夠的充電效果。

日更挑戰的起源

講到日更,有想要做內容創作,進而內容經濟的人,多少應該都聽過《完全訂閱制》。主筆人是于為暢,年初的電子報我曾提過暢哥帶給我的啟發,對於他的熱誠,實踐的動力,多所佩服,也在年初有機會參加了個人品牌大帝國課程,改變了我對內容經濟的想法,衍生出的很多不同的思考點,改變了自己創作與網站架構的模式。

在課程中,暢哥非常鼓勵日更,所以我開始了自己這幾段的嘗試。同時我也經歷了這幾段的失敗。最進一次是因為聽到:就是用大量的資料,去突破網路世界,不管是演算法,還是搜尋引擎。詳細的語句已記不得,但大意應該不會偏差太多。

聽完整個人滿腔熱血,想辦法的減少自己的日更摩擦力,但最後仍然以中斷的情況收場。

回顧幾次的失敗

失敗可以找一百萬個理由,成功只是設定好規則,然後謹守原則,鋪蓋出了新的習慣。

日更不難,寫日記是一種,紀錄每日流水帳也是一種,寫所見所聞也能自成一格。但當我想到自己想要寫的,就會發現日更並不全能為我所用。

我覺得日更並不是一個重點,而是我們到底想要寫出什麼內容。以全職創作者的身份,日更的確可以雕琢自己,成為創業重要的元素。

但對於職場工作者來說,日更是一個需要被計劃跟安排的事情,因為多數時候,或者應該形容成,你每一天都在挑戰自己。所以單靠意志力,或僅僅只有一股衝動,這一條路完全走不下去。因為寫作本身,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

因為一天有近十個小時,會因為在職場工作而有固定的框架,通勤、上班、午餐、下班、通勤,去掉有品質的睡眠所需之必要時間,餘裕已經不多。

有品質的寫作,在需要兼顧輸入(input)與輸出(output)的平衡下,在把時間加以切割,每一天要能寫些什麼,已經非常耗能。而希望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,更加深了困難度。

我嘗試了幾次,總以為自己可以說服自己,但發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並不是我的個性。所以每一次的放棄,先不要講熱情,多數都是因為我自己說服不了自己。

舉例而言,我喜歡寫有脈絡的文章,但日更的時間壓力,我開始思考切割脈絡,讓我能夠一天寫出一點什麼。但我並不喜歡整理,發布後的作品,甚少重新使用。所以,文字零碎化後,反而更不想我的初心之作。

生活奇旅的作者煒晨,在第 89 期〈創作這個遊戲 〉分享了一段話:

持續更新還保持高質量是一件很難的事情,即使對於團隊也是如此。

我深深是這樣認為的,從來都不是更新頻率的問題,而是在有限的頻率之下,我們又將如何能夠產生高品質的作品?

我還是鼓勵日更

而我知道,以每日更新頻率,無法產出我所定義的「優質內容」。

無關乎收穫多少讀者,多少瀏覽量,而是我對於自己的作品,是否有足夠的自信,驕傲的跟別人說:你去看看這一篇!

我無法用日更這個頻率做到。

但我並不是反對日更,相反的,對於還沒有嘗試過,或者曾經失敗但始終無法忘懷的人,再去做一次吧!

人生走過的路從來不會白費,看起來一樣的嘗試,都會給予我們不同的體驗。成功或者失敗,都是一種結果,我們該關注,但不能因為結果而拋棄過程。過程,很重要,那是差異的來源,也是帶給我們感動與觸動的資糧,這一些回饋都將支持我們前行。

如果現在問我,覺得日更如何,我可能會回答一句廢話:因人而異。但這是真的,我經過好多次的嘗試,才慢慢掌握這個過程,適不適合已經不是一個重點,因為「日更是一個很好認識自己的工具」。

Powered by Gridea